袁鸿
回顾1998年的话剧演出市场,人们可以发现,排演外国经典名剧已成风潮,国内原创“大戏”却少之又少。 这首先是由于,在文化消费上领先于全国的一些大城市市民的文化消费更多趋向于流行歌星演唱会、芭蕾舞及交响音乐会,而话剧演出市场尚未真正形成。1997年底至1998年年初,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在演出40场,场场火爆后,却只收回了成本的60%。导演查明哲谈及话剧目前的尴尬现状时说“少演少赔,不演不赔”。“大手笔”的源地——国家剧团也因经费不足和对观众群的把握不够及缺少大剧场演出等原因把目光放在了小剧场和“小戏”上。 独立制作人的出现使人看到了话剧市场的生机,但目前较为成熟的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进入话剧市场的独立制作人为数几乎是“零”。而且演出市场竞争的激烈使他们不敢轻易冒险趟“雷区”,在1998年初《保尔·柯察金》、《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等独立制作人推出的戏“出师未捷”后,更少有人投入“大制作”了。目前国家剧团兼顾“艺术与商业”,独立制作在商业的基础上“艺术”,都争取了为数不少的观众,但由于市场运作机制的不健全,仍未能获得市场上较大的成功。毫无疑问的是,话剧如何赢得观众已成两者共同关注和探索的课题。